<big id="whzde"><strike id="whzde"></strike></big>

<object id="whzde"><strong id="whzde"></strong></object>

  1. <track id="whzde"><ruby id="whzde"></ruby></track>

    <pre id="whzde"></pre>
    加載中 ...
    首頁 > 新聞 > 滾動 > 正文

    對話連平:儲蓄增加不是因為手里有錢,而恰恰是擔心未來沒錢

    中國財經界·www.wea-sqt.com 2023-07-14 15:13:35本文提供方:網友投稿原文來源:

    “居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帶動M2較快增長;不是因為手里有錢,而恰恰是因為擔心未來沒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與財視

    “居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帶動M2較快增長;不是因為手里有錢,而恰恰是因為擔心未來沒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與財視傳媒對話時表示。

    在連平看來,“當前居民與企業去杠桿行為只是階段性的,并非資產負債表的持續性衰退。下半年居民與企業可能會主動加杠桿,需求也會逐步恢復”。

    連平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外匯與匯率、離岸金融、商業銀行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國際金融中心及世界經濟理論等。近年來多次出席國務院領導主持召開的專家咨詢會議,為高層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

    在連平看來,加快流動人口落戶是未來經濟內生性增長的主要動能,可能是最有效的消費驅動力;通過股市牛市提振消費的思路存在一定的問題;前期積累的預防性儲蓄下半年有望逐步釋放。“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中小微民營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出口下行壓力加大等薄弱環節,下半年宏觀政策將加力提效。”

    以下為對話實錄:

    財視傳媒:連平老師,很高興與您交流。當前美歐均面臨著三大任務:反通脹、防衰退、穩金融。全球經濟運行的邏輯開始改變。之前的經濟運行是效率邏輯,現在的經濟運行是安全邏輯。對于國家和企業來說,行為方式將發生哪些質變?會否干擾中國經濟復蘇進程?

    連平:中國經濟是個特大型經濟體,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主要是以我為主,復蘇進程不會受到外部太大干擾,國家和企業的行為方式也較難發生質變。但在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壓力的當下,我國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當前我國經濟盡管延續復蘇基本面,但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宏觀層面內生動力不強,需求不足,微觀層面仍存在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和風險偏好降低和市場行為偏謹慎等問題。

    當前經濟運行面臨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中小微民營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出口下行壓力加大等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

    針對這些問題和壓力,下半年宏觀政策將加力提效?;謴秃蛿U大需求仍是下半年穩增長政策的核心。企業端需求恢復的重點在于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而提升其生產與投資意愿的重點在于降低經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與刺激下游訂單或終端消費需求;居民端需求恢復的重點在于擴大就業與增加收入。這對各項宏觀政策措施落地及相互間的統籌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季度可能是更多穩增長政策措施集中出臺并發揮效應的關鍵階段,四季度將更加關注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與延續。積極財政政策運用多種工具繼續發力,將持續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和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借助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提前落地重大工程項目;可能會再度動用地方專項債結轉額度或新增額度,不排除發行特別國債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的可能性。貨幣政策將保持更加寬松的金融環境,著力降低企業與居民的融資難度與借貸成本,可能會在三季度再度降準0.25個百分點,平穩置換下半年MLF2.9萬億元到期資金,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利率,必要時和條件成熟時可能再度降息。

    財視傳媒:有人認為,老百姓沒錢,不是事實,錢都存到了銀行。數據說明,有錢人大量存錢,這部分人缺乏的不是錢,而是信心。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連平:首先,僅從居民存款總量和人均存款來判斷老百姓手里有沒有錢是片面的。我國是人口大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平均數不等于中位數,僅靠少數的“有錢人”去拉動整個經濟增長顯然是不現實的。2022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保持較快增長,但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較為滯后。社融存量增速2022年下半年持續運行在下行軌道,直到2023年一季度才久違地迎來小幅擴張;M2-社融同比剪刀差不斷擴大,今年上半年有所收縮但依然不低。二季度國內金融經濟和物價數據幾乎全面回落,微觀主體信心不振問題突出,尤其是民企、房企投資意愿不足,居民收入和就業形勢繼續承壓,資產負債表改善有限,耐用品消費低迷。就當前情況來看,大量增發的貨幣主要流向了央企、國企和地方城投,而不是流向民企和居民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帶動M2較快增長;不是因為手里有錢,而恰恰是因為擔心未來沒錢。今年1至5月,人民幣存款平均保持在12.3%的高速增長水平,其中占全部銀行存款余額47%的居民儲蓄存款平均增長17.7%。而在儲蓄存款中,居民定期存款的占比持續提高,5月達到了71.4%。歷史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儲蓄行為與信心指數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儲蓄傾向嚴重是風險偏好較低的重要體現。2022年以來儲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攀升,至今仍維持17%和21%以上高位,反映當前居民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信心仍不足,傾向于以定期存款的形式“窖藏”資金,而不是用于當前的消費或投資。這也是當前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并存的原因之一。

    隨著下半年逆周期宏觀政策加力提效,市場預期持續好轉,寬貨幣推動寬信用效果將進一步顯現,促進企業投資擴張,居民就業和收入得到改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前期積累的預防性儲蓄有望逐步釋放。

    財視傳媒: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目前在下降,投資乘數效應的影響已大不如傳統周期,基于這樣的現實,經濟后續如何演繹、驅動來自哪里?

    連平:城鎮化仍是未來擴大內需的重要選擇,進一步提升戶籍率,加快流動人口落戶是未來經濟內生性增長的主要動能,可能也是最為有效的消費增長驅動力。到2022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65%左右,戶籍率為47%左右,《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明確,堅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存量優先、帶動增量。到2025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明顯縮小。中長期來看,農民轉市民化(包含新進農轉市+常住完成落戶),其消費層級會發生很大改變。經測算,到2030年末,平均每年農民轉市民化人口規模大約1200萬-1800萬人,僅計算這部分人群帶來的新增最終消費支出和公共財政支出規模,平均每年拉動GDP增速約0.50個百分點。

    財視傳媒: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復蘇進程不及預期。有專家擔心資產負債表衰退;有專家建議國家發行特別國債,幫助各主體改變資產負債狀況。也有專家表示,中央加杠桿是有空間的。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有何建議?

    連平:當前我國居民收入與消費增長放緩、企業信心不足預期不穩,二季度經濟恢復略緩,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宏觀政策工具充足,有能力、有條件實現需求恢復。關于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情況,我認為當前我國居民與企業去杠桿行為只是階段性的,并非資產負債表的持續性衰退。下半年宏觀政策持續加大調控力度,經濟增長預期有望逐步改善,居民與企業可能會主動加杠桿,需求也會逐步恢復。

    目前,我國各類主體所面臨的負債水平有所不同:

    居民杠桿率上升速度較快,加杠桿難度更大。根據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居民部門杠桿率已升至63.3%,十年間翻了一倍之多。隨著收入增速回落,居民購房能力下降,房地產市場低迷。2022年二季度至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低于首套平均房貸利率,今年一季度末收入增速為4.0%,首套房貸利率為4.07%。除房貸之外的經營貸等中長期居民貸款增量也出現明顯下降,居民增加負債擴大消費與個人投資的意愿下降。2022年與2023年1-5月除個人按揭貸款之外的居民中長期信貸分別減少了5776億元與2615億元,遠低于2016-2021年同期的平均增量5890億元。

    企業部門杠桿率過高,加杠桿意愿下降。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一季度末,非金企業杠桿率為167%,較十年前上升34.6個百分點。但其中民企的融資意愿與能力均有所下降,5月民間投資累計增速下滑至-0.1%,“借新還舊”、減少負債、壓縮資產等行為表明當前企業預期仍然偏弱,其擴大生產與投資的動力尚有不足。

    中央政府杠桿率尚低,地方政府杠桿率上升空間有限。今年一季度末,我國中央政府杠桿率為21.4%,地方政府杠桿率為30.1%,政府杠桿率為51.5%。當前地方收支矛盾問題仍較突出,對地方債務擴張形成一定限制;但中央政府杠桿水平不高,有一定的債務擴張空間。

    當前我國居民與企業的階段性降杠桿行為并非是資產負債表的持續性衰退,而且只是當前需求尚未充分恢復的外在表現,沒有必要直接針對這一問題發行特別國債。相反政策層面應該更加關注如何提振信心、改善預期、恢復收入、擴大需求;一旦需求恢復,居民與企業就會主動加杠桿,表現出擴表行為。改善預期和擴大需求,一是貨幣政策保持持續、寬松的金融環境,維持寬貨幣推進寬信用,必要時可小幅降準或降息。二是財政政策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同時加大民生支出,增加消費補貼、發放消費券等刺激居民消費,可動用地方專項債結轉額度或增加額度,可考慮發行特別國債、增加轉移支付以緩解地方收支矛盾。三是加快支持民企投融資,通過減稅降費、支持發債、擴大信貸投放等方式緩解中小微企業負擔。四是進一步放寬房地產限購政策,增加住房補貼,支持房地產市場恢復。

    財視傳媒: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需求不足將是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有人認為要減少低效和無效投資,建議推出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有人認為股市上漲1000點,帶動大盤市值增長幾十萬億,可以提振信心,帶動消費,需求不足的難題將迎刃而解。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連平: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對實體經濟的反映是通過大量投資者對經濟的預期引導市場交易,然后以價格波動為最終的表現形式。實體經濟是“本”,股票市場則是“末”。如果忽視實體經濟的深層次問題,片面追求股票市場的持續上漲,則無異于“舍本逐末”,容易滋生資產泡沫且無法長久維持。更何況股票市場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的交易平臺,在脫離經濟基本面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股票指數實際上也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還有巨大風險。

    股市大幅上漲在提升居民收入和提振消費方面的作用可能被高估。根據央行2020年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家庭平均金融資產占比僅20.4%,這其中股票投資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只有1.3%。這意味著即便股票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對居民家庭整體的財富水平影響也十分有限。尤其是當股票價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可能會出現居民家庭推遲消費,將更多資金投入股票市場等諸多問題。因此,想通過牛市來提振消費的思路本身存在問題。

    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多應體現在發揮其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的融資功能上。一是引導市場資金向更有活力的行業和產業集聚,幫助這些行業和企業打破資本瓶頸,實現快速發展。二是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資本市場,將社會閑散資金吸引到股票市場中來,讓實體企業能夠從股票市場獲得低成本的、可用于擴大生產的資金支持。當然,為了實現以上這些功能,需要給普通投資者提供可以獲得長期收益的市場環境,為投資者長期支持資本市場奠定基礎。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更多應專注于吸引高質量企業上市、培養科學投資理念、鼓勵培育專業機構投資者等市場制度的建設上,而不是通過短期抬升指數來吸引投資者注意。當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盈利水平持續較好的優質上市公司,股市上漲自然會水到渠成。

    財視傳媒:現在都在強調要擴大有效投資。您認為什么樣的投資才算有效投資,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您有什么樣的建議?

    連平:有效投資是指那一類本身能帶來盈利和收益或者即使無法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也能切實改善和提升大多數人生活質量的投資,主要包括“補短型”和“創新型”投資。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擴大有效投資。

    一是要推動投資和消費有效結合。通過形成適應消費轉型升級需要的有效投資能夠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二是加大全社會要素參與投資的力度。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非政府機構參與投資的積極性。一方面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民間投資環境,激發民間投資需求,放寬民間投資領域。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投融資體系,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在合理安排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的同時,增加合法合規的PPP項目,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補短板的重大項目。

    三是要拓寬金融支持的渠道。資金是一切投資的基礎,光靠政府財政撥款來進行投資過于單一,難以投資提高效率,因此要允許融資渠道多元化,更有針對性地精準支持投資。為此,既要通過間接融資,發揮信貸支持基建的作用,也要加強直接融資,通過股票、債券等常見資本市場工具來提供資金需求,還可通過各種創新型市場化融資模式來進行資金的籌集。

    四是以“雙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向投資發展。一方面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外商在華投資的法制環境,進一步完善負面清單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投資信心,吸引高科技投資,把自貿區、自貿港打造成為吸引外資的新高地。另一方面繼續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這也是我國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國內國際雙向投資,對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財視傳媒:國家要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您認為有哪些積極作用?

    連平:李強總理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通過增強工作互動性來增強決策科學性。對于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一些部委已經展開了行動。

    7月3日,國家發改委主任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與5家民營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7月5日,商務部部長主持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12家企業代表參會。7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召開制造業企業座談會,10家重點企業負責人作了重點發言。

    建立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將會起到一系列積極作用。

    第一,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拓展收集問題和聽取建議的方式,政府可以及時回應解決企業關切,助力民企和外企穩健發展。上情下達和同時也下情上達,政府部門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現實困難,而企業也能更好把握政策方向和產業政策。

    第二,以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問需于企、問計于企,提高工作的互動性,這樣將會有效增強各類政策的科學性、規范性、協同性,并便于相關部門及時的改進政策舉措。

    第三,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通過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各類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體現出政府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以及對外開放的承諾不變。這些信號將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穩定企業預期,提高民營企業積極性,提升外資企業對國內投資的穩定性。

    第四,無論是民企還是外企,都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提升產業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常態化溝通機制的建立,實質是給各類經營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這樣將推動形成“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良好氛圍,從而向縱深推動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財視傳播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李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http://www.wea-sqt.com/news/2023/0714/95419.html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中文,jakeandrich飞机onlyfans
    <big id="whzde"><strike id="whzde"></strike></big>

    <object id="whzde"><strong id="whzde"></strong></object>

    1. <track id="whzde"><ruby id="whzde"></ruby></track>

      <pre id="whzde"></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