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業雙碳實踐路徑 第二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辦
2023年7月14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成功舉辦。
本屆活動以“投資有道,碳路可循”為主題,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參會分享,聚焦企業的雙碳行動進展和優秀實踐,探討低碳前沿理念、創新技術、企業雙碳實踐路徑、碳信息披露進展等議題。南方周末、西工大分別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喬彩燕,南方周末報社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院長姚偉新出席論壇并致辭。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喬彩燕表示,本次論壇為學界業界共聚首,多維度解析企業低碳、實踐經驗,探索企業碳信息披露體系,共話“雙碳”目標下的企業發展之道,一起為加快建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新高地而共同努力。
從2003年發起“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以來,南方周末每年都會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單”。南方周末報社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院長姚偉新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通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轉型大考,同樣也是一次匯聚社會各方力量的偉大征程。
出發:“雙碳”戰略下的企業發展之道
當天上午,圍繞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企業碳中和進展等話題,與會嘉賓進行了精彩的演講和對話。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必須推動能源轉型。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趨勢是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從礦藏資源消耗型向天然資源再生型轉變。
氫能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圍繞我國能源發展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蘇萍以《中國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進行演講。他表示,實現雙碳需要在能源技術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當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具有豐富的氫能資源,煤制氫技術也趨于成熟。但如何控制好制氫過程中的碳排放、提高清潔能源制氫比例、降低燃料電池成本仍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支撐氫能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還需要進一步攻克。
能源轉型迎來重要的機遇。在此階段,各類企業主體又是否做好了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準備?論壇現場,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IHCD)發布了《企業碳中和發展報告(2020-2022)》。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瑩分享到,三年以來,企業碳中和發展平均水平逐年提高,但平均水平仍在及格線以下。企業碳中和管理各維度參差不齊,在碳責任確認機制方面進步最大,但在企業在碳抵消行動以及碳中和效益評價機制方面仍明顯不足。而企業碳減排承擔了實現“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使命。建議企業完善碳責任確認機制、制定適用于自身的碳減排路徑、合理使用碳抵消手段、構建完善碳信息披露框架、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更加有力地推進碳中和進程。
南方周末于2022年首次發布了企業雙碳行動案例集,記錄傳播企業雙碳實踐。本次論壇上,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發布了《“碳”路可持續:企業雙碳行動(2023)》。
孫孝文提到,當下企業氣候雄心與減碳行動尚有鴻溝,唯有行動,愿景才能變為現實。南方周末碳中和案例集持續觀察,呈現企業減碳行動路徑,為企業的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統性的實操樣板,助力企業“雙碳”行動從宏觀走向微觀,扎實推進。
關于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的實踐案例,工業富聯公共關系處總監郭啟明帶來了他們在實現價值鏈凈零排放領域的探索。
郭啟明表示,工業富聯通過3R策略(Reduce、Replace、Resolve)推動自身運營的碳中和。Reduce為減少運營排放,在自身節能減碳方面制定絕對的控排量和專案的減排量雙控指標。Replace是在能源結構轉型方面,拓展光伏、風電、儲能、水電等項目,推動綠電交易,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Resolve則為碳抵消和碳捕捉。
面對氣候變化這個全球難題,社會各方如何協同起來,最大限度聚合綠色低碳發展的要素,最大程度提高減排成效?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鄭穎,中碳科技業務發展部總經理、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李建濤、嘉士伯中國高級企業事務總監謝夷、施耐德電氣設備工程(西安)有限公司環境健康安全及可持續發展部門經理張琳等嘉賓以“從雄心到行動,企業碳路可循環”為題開展討論。眾人圍繞碳中和推進目標、企業減碳困境等方面,開展理論討論及企業實踐案例分享。
鄭穎表示,全球市場低碳政策逐步收緊,影響中國企業的產業布局及全球競爭力。企業應摸清排放家底,科學穩步降碳;政策體系需逐步完善,增強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減碳效益的全球認可度。
李建濤認為,政府與企業開展碳核算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通過數字化、金融化工具可有效降低核算成本;同時,強化政府碳核算基礎設施供給的作用,積極利用好碳市場等激勵政策,可助力企業化解減碳核算成本難題。
謝夷介紹,嘉士伯中國已啟動“共同邁向并超越零目標”ESG計劃,將在2040年前實現全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公司將在零碳足跡、零包裝浪費、零農業足跡、零水資源浪費等目標指引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中國的3060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張琳分享時提到,施耐德電氣不僅踐行自身碳中和承諾,更致力于賦能上下游伙伴共同減排,到2025年計劃幫助客戶減少約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幫助全球前1000位主要供應商到2025年減少50% 碳排放。
展望:擁抱2060年
下午的活動中,嘉賓們暢談企業碳信息披露、可持續市場發展、低碳實踐案例等議題,并展望低碳未來的美好。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執行院長柳學信以“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實踐發展”為題,分享碳披露相關發展現狀。他指出,當下整個人類碳信息的披露框架漸成體系,碳交易市場應運而生。對于中國而言,碳交易市場的體系構建與運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強政策方面的協調,更主要的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進行主動碳披。
在企業紛紛開展雙碳實踐的當下,碳信息是其轉型的根基,也是社會了解、督促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基礎。對此,深圳證券交易所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研究員孫燁以“立足長遠 激發價值 攜手打造可持續發展優質生態”為題進行演講。她以深交所相關調研結果為基礎,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剖析國內企業可持續信息披露及可持續投資市場的情況。
孫燁提到,為打造可持續交易所品牌,深交所將推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規則體系;聚集更多優質企業,完善引導培育工作;構建低碳可持續的投融資平臺;推動ESG評價體系,積極拓展評價結果的應用,同時建立考核機制;不斷加強境內外ESG方面的合作,積極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中。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倩代表IHCD中心,帶來了《企業碳中和信息披露質量報告(2020-2022)》的發布。她分析到,當下中國企業碳信披總量上升,但仍存在意愿不足、訴求不清、體系不全與質量不高四大問題。對此,IHCD中心對統一的碳信披規范出臺始終保持期待,促進企業提升碳信披水平,增強對多元利益相關方訴求的回應。
在雙碳進程中,科技創新無疑是關鍵的引擎。螞蟻集團ESG可持續發展辦公室綠色低碳運營總監張健成以《發揮科技與平臺力量,共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為題進行了演講。他認為,對于科技企業來說,首先要做好自身的碳管理,同時發揮好科技與平臺的力量,提供低碳的產品與服務,探索綠色可持續技術,攜手多方共建綠色可持續發展。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全國百名最美環保志愿者、西安市未央區環保志愿者協會榮譽會長劉文化,空氣俠創辦人、南方周末2022年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責任先鋒趙亮,南方周末研究員侯明輝,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郭文卓、戴晗玥等開展了一場開放式對話,共同暢想2060年的美好未來。
劉文化提到,2060的春天不是寂靜的,應該是多彩的,是充滿鳥語花香的。希望我們對自己負責,對歷史負責,對還沒有出生的人負責,從今天開始就選擇綠色的生活方式,用低碳的方式去構建更加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趙亮認為,2060年空氣俠不一定是以組織化的形式存在,可能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因為“俠”是行動者,每個心懷正義、心存陽光、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大家在各行各業做著各自的事情,但可以隨時凝聚起來,形成一股推動綠色低碳的力量。
在侯明輝的展望中,2060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肯定會發生很多變化。相信那時候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會更加清晰,社會責任領域的人力資源供給質量和市場就業環境會得到改善,社會責任“中國標準”能夠取得一定進展。
郭文卓認為,到2060年,企業可能會更深入地考慮ESG相關因素,甚至ESG會成為一個基本面,也就是企業的第四張報表。有關ESG信息披露和評價的標準未來一定會趨于統一。戴晗玥則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企業付諸行動,而企業的行動需要人才推進。2060年,相信會有更多企業進行低碳管理,形成低碳文化,使員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覺踐行,推動生態目標的實現。
遙遠而美好的2060年不在未來,而開始于每一個當下。我們今天的每一次消費選擇,每一次減排努力,每一個碳中和承諾,每一次分歧的產生或共識的達成,都在構筑通往2060的路。
除了本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南方周末2023年“社會責任月”系列活動還將于7月27日舉辦第二屆ESG發展論壇,探討中國ESG發展的核心議題及企業雙碳目標實現路徑;7月28日舉辦第十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聚焦中國CSR發展的20年進程,打造CSR領域年度盛會。敬請關注。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孫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