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元朗副董事長伍素萍:國產的元朗36年品牌之路
每一代人的童年里,總是有一點關于零食的魔法。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的年代,除了斑駁的陽光與夏日蟬鳴,小孩僅靠甜甜的零食與幾個玩伴,便構筑起了無比的快樂。
而在不少廣東小孩的記憶里,記憶最深的不過是廣東年貨的四大天王,金莎巧克力和元朗蛋卷、徐福記酥心糖、丹麥藍罐曲奇。
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舶來品,只有在新年才能吃到,而也只有這些東西,才能將新年裝飾得更加有異于平常。
許多年以后,站在大超市的零食售貨架前,童年里四天王有些微微變化,但元朗微碎的蛋卷,還是一如既往地留在了名為「國產」的貨架上。
對于從小吃元朗蛋卷的消費者來講,那很難保持完整的酥香蛋卷,就凝結了他們青澀的時光。
但是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假如光靠情懷,元朗肯定是走不到今天這一步的。
經歷三十六年風雨的元朗食品,自然有著屬于自己的品牌之路。

時代浪潮的呼喚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便開始在中華大陸上縈繞,第一批改革開放的企業也迎著改革開放的風潮陸續成立。
而元朗食品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元朗副董事長伍素萍回憶道:“當時的國家還處在供銷社的狀態,市民買東西還只能在供銷社,按計劃分配的,沒有市場經濟,消費力也還沒上來,消費意識還沒上來。所有人都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過河的時代。”
當改革開放后中外合資企業進入中國本土,新的機遇也隨之而來。
最早的合資企業屬于三來一補加工型,即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并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當時這一政策的優勢是能讓我國大量的勞動力轉化成生產力,快速打開海外貿易市場,為城市帶來「第一桶金」。但同時,這樣也會使得合資企業只是利用我國勞動力生產來代工,價格方面毫無話語權。
元朗深諳著此間道理,于是在成立兩年后的1990年,元朗開始了關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之路。
“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市場。那時候就發現了品牌是品牌,市場是市場,那就有了市場概念。如果這個市場不是你的,哪怕他說這個品牌我們一起可以共用,都沒有用。因為當時的海外市場我們涉足不了,能開發的市場還是海外,所以元朗還是只能出口海外。但是出口海外是人家在干的事,我們干涉不了,所以那時候我們就知道一定要做國內的市場。”伍素萍如此說道。
但當時關系銷售占據著整個市場,人脈關系凌駕于一切之上。
直到1993年的時候第一家家樂福在珠海建立,獨立的資本開始進入荒蕪而肥沃的土地,市場經濟便也跟著進來。
當滿大街拿著法棍與面包,無論是單車還是汽車,都有意地還有意把法棍露出來;那種新鮮的事兒,充滿著新的生命力,新的機會。
市場經濟改變著中華的土地,元朗便是在那個時候迅速地組建了市場部,張羅著用高薪聘請有經驗的人才。把握住這個機會,迅速地擴大產能,港灣一號的廠房也由原來的500平米就變成了6000平米。
“其實所有的轉折點不是埋頭來干的,是一定要結合國家的政策,你不了解國家的政策,沒有看到國家的政策的一個趨勢,你是踩不住熱點的,我們都是用這種方式一一一步一個腳印的踩。”伍素萍說道。

百年基業的塑造
邁入21世紀,伴隨國民收入提高、消費需求逐漸“蘇醒”,國貨品牌意識到,簡單的拿來主義不夠用了,要想重新主導國內市場,就得做出與進口零食品質相當,甚至更優的中國零食。
而元朗,便以三十年為周期,展開了百年的展望。
最初的30年,與無數新興品牌一樣,元朗做著讓消費者知道有這個品牌存在的事兒。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甜甜酥酥的蛋卷,也成為了少年們回憶里不可缺少的美味。就連吃的一地蛋卷碎,也是寓意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任那世道上的賀年禮品再多,叫人還是好想在新年時收到一罐蛋卷,吃一口香甜,嘗一份祝福。
但少年們的“欲望被充分滿足”之后,單一品類的“疲倦感”就顯現出來,態度也隨之轉變。
他們不再單純被情懷驅動,從小就接觸到世界的絢麗,無法再接受一成不變的事物。
于是第二個30年,在原有品牌的認知度上,元朗要在品類上進行擴大。
從原來單一的原味蛋卷,到海苔蛋卷、鳳凰蛋卷、什錦蛋卷、肉松蛋卷......為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除了蛋卷之外,元朗也在不斷尋求新賽道的擴張。曲奇餅、核桃酥、月餅、唐菓子以及粽子......元朗這個品牌還在不斷的增值。
而第三個30年,通過三代的修行,真正的品牌力等于競爭力的時候,才能在一眾快消品中突圍而出。

民族品牌的覺醒
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市場在變化,消費形式也隨之而變動。
伴隨改革開放、零食消費力提高,外國品牌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
于是,菲律賓的上好佳用蝦條敲開了中國大門,英國奶糖樂事薯片、奧利奧夾心餅等進口零食,也依靠成熟的供應鏈、出口與包裝營銷經驗,快速征服了國人的味蕾。市場局面看似國內外零食二分天下,實則是進口零食占大比例。
“他們要把他的既得利益固化,強化才能對抗我們國家一些政策對他帶來的影響,這是他們的戰略,所以這塊它是強有力的組合。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食品行業被迫規模做得很大,都不是做自己的品牌,都是在做誰的品牌?都是外資他們的品牌,不是自己本來的品牌。
所以現在那一堆堆的企業都在做自由品牌,而且這個自由品牌都是賣場的自由品牌,你不給我你賣的他自己的品牌加他自有品牌這種組合,我們民族品牌很難活的在里面活不下去的,活得很艱難的,
我也希望更多的行業內的人覺醒,形成矩陣,重新樹立屬于我們的民族品牌。”
伍素萍如此說道。
“我們當時選擇這個蛋卷,因為蛋卷是啥東西外資它不知道,因為蛋卷是我們粵港澳地區的特色,其實就是個街頭小吃,就類似天津麻花這種類型的東西。它的設備自動化是基本為0,這個設備是完全沒有人給你提供的,大餅干線不會考慮這個東西的,它的工藝本身就不會有食品的設備考慮的,所以我們自己選擇了做這條路,像也叫做一條不歸路。”
元朗用了十余年,才真正解決了“手工配方自動化生產”的問題。
2020年,十四五規劃中,國家提出了品牌戰略這4個字,但是目前只停留在品牌戰略4個字,怎么做,還沒有具體的一些方案。
而伍素萍則認為,這個方案不能靠國家,民營企業家們一定要重新拿出比我那一年更大的決心,必須要拿出九死一生的決心來。
因為創品牌并不易、守品牌更是艱難。

經濟消費的變化
近年來,整體的經濟萎靡,市場下行。但食物是解決人的生理、生存、情緒的存在。
疫情四年,雖然元氣大傷,但我們明顯感受到,因疫情而萎靡的市場,以及新的競爭力。
比如,元朗上一個季度的就是做粽子,以前團購8000份的企業,今年買的是6000份;一些不賺錢的品類消失了,品牌全在推經典的產品;類似的故事在其他賽道也不斷上演。
但是創造出民族品牌特色的產品,往往比其他泛產品更具魅力。這也是元朗在面對萎靡市場下的優勢。
在全國范圍內,元朗的銷售情況達到5億,產品也暢銷海內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珠海本土企業的元朗,卻在志在遠方。
“你想說你是行業的領先者,不好意思,你把自己變成百年,百年基業做好了,你才能去談你是不是行業的領先者,沒有這100年,中途有個風吹草動早就死翹翹,所有東西都會打水漂,所以不要盲目以為自己是行業的領先者。我們這個理念是這樣子告訴我們所有養老人的不是告訴你我已經是行業的領先者了,我現在向百年基業走,它是個漫長的歷程,幾代人才能完成的歷程。既然是這樣子的話,我們所有的東西就不能短視,我們做的任何事都不會白干的,都在為這個品牌貼金。因為你要做這個品牌戰略,就一定是用這種決心,這種耐心,還有這種定力,還有這種寂寞,你要耐得住這種寂寞,才能干得住這種事情。”
如今的元朗,已經36歲了,曾經記憶里那香甜的蛋卷仍然微碎。
雖然現在多元的市場中,它已經很難再像以前那樣獨占鰲頭十余年,但元朗用扎實的根基擁抱市場,以創造百年民族品牌為使命,一定會在未來占據一席之地。
畢竟,就像它自己說的說的,實實在在,好味道。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孫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
今日熱點